Super User

Super User

週一, 02 五月 2022 07:00

目標特色

大氣科學是一門兼容理論與應用的科學,課程內容首重於物理、數學及資訊科學的基礎 訓練,與它們在大氣中的應用。本系課程內容依學生的興趣及未來發展可分為天氣動力、氣候系統、大氣環境、大氣觀測及地球科學教育等五大領域。充分的課程彈性,使得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多方學習探索,除可修習上述五大領域之外,亦可修習教育學程、地球科學學程,或選修輔系、雙學位等。 本系最低畢業學分為128學分,其中部定共同必修科目18學分,通識課程12學分, 本系自訂必修科目71學分,本系自訂必選科目10學分;之外,尚有至少17學分由同學自行選擇,提供相當開放的學習發展空間,以期培育兼具多重才能的學生。

本系是培育大氣科學專業人才的搖籃,同時著重地球科學、電腦資訊等相關領域的發展,為國內大氣研究機構中的佼佼者。本系之畢業生除繼續進修外,很多到中央氣象局、民航局等氣象單位服務,並貢獻所長,成為其工作崗位之主力。亦有許多畢業生在不同類型之顧問公司從事相關的氣象、資訊或環保工作,確實做到學以致用的成效。為因應目前科技發展中各學門整合的趨勢,本系的教育遠景在於朝向培育具有宏觀視野的人才。我們期盼本系所培育之學生,除具備大氣科學專業知識外,並能對整個環境及地球系統有深刻的瞭解,為人類永續發展及未知世界開創新局面。

週一, 02 五月 2022 06:59

系所簡介

大氣科學系之創始,可回溯至民國三十五年十二月於農藝系設置之「氣象研究室」。爾後,於民國四十四年八月,理學院成立地理學系,分設地理組與氣象組,後者即為本系之前身。在前系主任亢玉瑾教授的努力下,氣象組於民國六十一年七月獨立成為大氣科學系。

創系對本系日後的影響有二:第一,每年學生人數頓時從個位數增至30~40名,為國內大氣科學的日後發展注入一股生力軍;第二,前後數年之間,多位在美國接受完整的現代大氣科學訓練的學者陸續返國加入教授陣容。

大氣科學系的研究及教學方向,也從過去的傳統氣象學,拓廣為以天氣學、大氣動力學、數值天氣預報及空氣污染為重點;影響所及,不但大幅拓展了大氣科學教育的視野,也間接刺激了國內大氣科學研究的現代化。

創系之後的十年屬於緩慢成長的階段,教師陣容並無太明顯變化;直到民國七十一年大氣科學研究所成立之後,教師名額增加,本系再度進入快速擴張的階段。民國七十年代,台灣經濟快速起飛,教學及研究環境均有長足的改善,中央氣象局業務也邁向現代化、電腦化的階段。這些因素吸引了將近十位學者返國加入教師陣容。同時,本系教師在國內大氣科學界的影響也日漸明顯;例如,蔡清彥等數位教授全力協助中央氣象局發展數值天氣預報系統,參與國內氣象預報業務現代化的工作。民國七十六年,針對產生豪雨的中尺度現象而設計的台灣地區中尺度氣象實驗計劃(TAMEX),由本系陳泰然教授主持,在全系教師和氣象界的全力投入之下 順利完成。

民國七十六年七月研究所博士班成立,本系終於得以提供由大學部到博士班的完整大氣科學教育訓練。此外,由於大氣環境領域之研究日漸受到重視,本系於民國七十八年將研究所碩士班分設為甲、乙二組,其中甲組主修大氣科學,乙組主修大氣環境;增設乙組除了可加強本系對於大氣環境領域之研究外,亦可提供非本科系大學畢業生另一繼續進修之管道,於九十一年再將碩士班之分組改為大氣科學系畢業者報考之甲組,及非大氣科學系畢業者報考之乙組。近年來,本系的教學與研究在軟、硬體方面皆有長足的進展。目前,本系專任教師有十七名(其中一位為合聘),博士班學生有二十五名,碩士班學生有四十四名,大學部學生約一百四十五名,是國內培養大氣科學人材的重鎮。

年 代 重 要 記 事
民國35年 農藝系設置「氣象研究室」
民國44年 理學院成立地理學系,分設地理組與氣象組
民國61年 獨立成為大氣科學系
民國71年 成立研究所碩士班
民國76年 成立研究所博士班
民國78年 碩士班分設甲組(大氣科學組)及乙組(大氣環境組)。
民國91年 碩士班將原有分組改為甲組(大氣科學系報考)及乙組(非大氣科學系報考)。

歷任系主任

亢玉瑾 周根泉 蔡清彥 陳泰然 林 和 柯文雄 李清勝
61~65 65~70 70~77 77~80 80~82 82~85 85~88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周仲島 許晃雄 陳正平 吳俊傑 林依依 林博雄  游政谷
88~91 91~94 94~97 97~103 103~106 106~110 110~ 

歷年系慶出版書籍

  1. 臺灣大學理學院大氣科學系六十週年系慶 《風雲際會-臺大大氣系友的故事》
週一, 02 五月 2022 06:58

地理位置

本系位於台大校總區舟山路旁管理學院大樓對面,擁有典雅的建築、幽靜的環境與寬闊的視野。紅白相間高大的測風鐵塔,青翠寬廣的觀測坪,以及聳立屋頂的探空儀圓型天線,均為本系特有的環境景觀。
本系現有A、B 及C館三棟建築,

A館為日據時代留下來的舊館,

B館為民國64年所建造,C館為原子能委員會大樓的第二、三層。目前A館主要規劃為實驗室;B館為教師研究室及教室;

C館的二樓有圖書室及電腦室,C館三樓則為系學會辦公室、研究所學生的研究室與教室所在,此外設有自修室、研討室,提供學生課餘研究讀書,讓學生們有溫馨舒適的學習環境。

第 55 頁,共 55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