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er User

Super User

週一, 02 五月 2022 07:35

大學部必修與學程必修

必修與必選科目 (110學年度入學適用)

  

大一上

大一下

大二上

大二下

大三上

大三下

學群共同必修

33學分

微積分1+2(4)
大氣科學概論(2)
程式與科學計算(2)

微積分3+4(4)
大氣熱力學(3)

應用數學一(3)
雲物理學(2)
大氣測計學(3)

統計與大氣科學(2)
大氣動力學一(3)
大氣輻射學(2)

天氣學一(2)
天氣學實習一(1)

 

天氣氣候必修

17學分

 

數值分析(2)

 

應用數學二(3)

大氣動力學二(3)

天氣學二(2)
天氣學實習二(1)
氣候學(3)
數值天氣預報(3)

大氣環境化學必修

17學分

普化甲上+實(4)

普化甲下+實(4)

大氣化學(3)

 

大氣物理化學(3)

生地化循環與氣候(3)

 

天氣氣候必選群組
(須選擇10學分)

普物甲上(3)、普物甲下(3)、高等大氣動力學(3)、中尺度氣象學(2)、動力氣候學(3)、全球大氣環流(3)、氣候變遷科學(2)、陸地大氣交互作用(3)、雲動力學(3)、雲與環境(3)、地物流力(3)

Research Track、Tool Track

大氣環境化學必選群組
(須選擇10學分)

必選修課程(至少選 7 學分):有機化學(3)、分析化學(2-3)、物理化學(3)、應用數學二(3)、天氣學二+實習二(3)

選修群組:普物上+普物實驗(4)、普物下+普物實驗(4)、數值分析(2)、地物流力(3)、雲動力學(3)、雲與環境(3)、陸地大氣交互作用(3)、生物氣象學(3)、大氣化學實作(2)、空氣汙染實作(2)、大氣動力學二(3)、氣候學(3)、氣候變遷科學(2)

Research Track、Tool Track

Research Track大氣科學研究導論(2)、獨立研究(2)、學士論文(2)

Tool Track:大氣觀測實作(2)、天氣診斷專題一(2)、雲霧觀測實作(2)、大氣遙測(2)、雙偏極雷達專題(3)、氣候診斷(2)、氣候變遷議題實作(2)

 

學程名稱

學程標示

1.0學群共同必修

 

2.1天氣氣候學程必修

 

2.2大氣環境化學學程必修

 

大一

課程名稱

教 師

學分

內 容 介 紹

大氣科學概論(Introduction to Atmospheric Chemistry)

吳俊傑
(吳健銘、羅敏輝、陳維婷、黃彥婷合授)

2

本課程主要針對大氣科學系大一新生提供整體大氣科學課程、研究及未來發展之完整與前瞻概念,引導及啟發學生在大氣科學領域學習興趣,以利銜接大氣科學系後續之相關課程。
透過課堂前後以及課堂上師生問答互動,啟發學生對於大氣科學思考以及尋找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並培養日後學習進階課程的基礎。

程式與科學計算(Program and Scientific Computing)

陳維婷

2

大氣科學相關研究經常需要撰寫程式進行模擬與分析繪圖。本課程是針對大氣系同學未來在研究、學習上可能遇到的科學運算及繪圖需求而設計。
選取三種大氣科學常用程式語言及軟體工具(Fortran, GrADS, Matlab),透過講解、範例與密集上機操作,培養使用工具解決問題的能力、建立清楚的程式架構概念、獲得具體實作的經驗。

數值分析(Numerical Analysis)

羅敏輝教授

2

介紹在科學與工程上常用的數值方法與其理論基礎,並比較各方法的優缺點。此課程同時借助MATLAB軟體進行實習。

大氣熱力學(Atmospheric Thermodynamics)

吳健銘

3

本課程將涵蓋一些古典熱力學之基本定律,包括狀態方程、功、內能、第一定律、第二定律、熱容量、潛熱、卡諾循環、Clausius-Clapeyron方程、絕熱率。課程核心主要著重在水和水的相變所造成的影響,包含大氣穩定度、浮力、可用位能、氣塊混合、大氣熱力圖,以及雲的形成。

大二

課程名稱

教 師

學分

內 容 介 紹

應用數學一(Applied Mathematics (Ⅰ))

 

3

數學的本質與數學建模 、向量空間、線性組合、線性獨立與相依、基底、維度、座標、直交化 、內積、外積、內積空間(賦範空間、距離空間)、線性變換、矩陣、行列式、特徵多項式、固有值、固有向量、對角化矩陣、對稱矩陣、正交矩陣
向量微分:方向導數、偏微分、全微分、梯度(gradient)
向量積分:Green定理、Gauss Divergence定理、Stoke定理
一階常微分方程:separable equation、exact equation、linear equation、初始值問題、高階常微分方程:齊次微分方程、非齊次微分方程(undetermined coefficient method、variation of parameter method ) 、Laplace變換、利用Laplace 變換解常係數微分方程、無窮級數解、特殊函數、近似解、線性系統:算子方法、固有值方法、Laplace 變換法

應用數學二(Applied Mathematics (Ⅱ))

 

3

Sturm Liouville theory,Fourier 級數, Fourier 變換及應用它們解wave equation, heat equation及Laplace equation
了解如何建構無窮維向量空間C[a,b]上的基底,知道如何利用Fourier series及 transform方法、解偏微分方程

雲物理學(Cloud Physics)

陳正平教授

2

本課程介紹大氣中各種成雲與降水機制,如雲的尺度與結構、基本熱力學、 雲滴的形成與成長、冰晶的形成與成長、雨滴的形成與成長、雪、霰與冰雹的形成與成長、降水過程與降水效率、雲與降水的遙測、強烈對流與雷電過程、雲之數值模擬。

大氣測計學 (Atmospheric Measurement and Instrumentation)

林博雄教授

3

本課程首先介紹大氣觀測需求、儀器原理與觀測方法,以及各種量測標準,然後介紹各種地面氣象要素,與觀測,再分述各種高空氣象觀測之現況與發展。

大氣動力學一(Atmospheric Dynamics (Ⅰ))

吳俊傑

3

課程內容主要為:
0 概述
1.引言-大氣連續體,物理 尺寸,單位,尺度分析,根本 力,非慣性參考幀和表觀力, 靜態氣氛的結構。
2.基本守恆定律-總微分, 旋轉坐標系中動量方程的 垂直形式, 球坐標系中的組分 方程,運動方程,連續性方程,熱力學能量方程,乾燥大氣的熱力學的比例分析 。
3.基本公式的基本應用-
 等壓坐標中的基本方程,平衡流,軌跡和流線,熱風,垂直運動,表面壓力趨勢。
4.循環和渦度-循環定理,
 渦度,勢渦,渦度方程,正壓(Rossby)勢渦方程,斜壓(Ertel)勢渦方程。
5.行星邊界層-大氣湍流,湍動能,行星邊界層動量方程式,二次循環和自旋降落。
6.天氣尺度運動 I:準地轉分析-觀測到的溫帶環流構造,準地層近似,準地層預測,垂直運動診斷,斜壓干擾的理想模型 。

大氣輻射學(Atmospheric Radiation)

林依依

2

太陽和地球的輻射是地球系統的主要能量源及匯,太陽的短波輻射與地球大氣的長波輻射;當它們在大氣中傳播時與大氣及地面互相作用產生吸收,散射與反射 。另外地面與大氣的輻射能量收支不平衡使地面和空氣的溫度發生變化,形成熱源與冷源推動了大氣的運動和變化。因而研究天氣變化和氣侯形成及演變必須要對大氣輻射有充份的了解。再者氣象衛星和遙測技術的開發皆以輻射理論為基礎,因而大氣輻射學為大氣科學系學生所必備的。

統計與大氣科學(Statistics with Meteorological Applications)

羅敏輝教授
(與盧孟明教授合授)

2

Data statistical analysis is essential to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in atmospheric/climate Sciences.
Students of this course will learn step by step various theories and methods of basic data statistical analysis which usually be applied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大氣化學(Atmospheric Chemistry)

洪惠敏

3

1. 簡介和概述主要問題(第 1、2 章)
1-a。測量大氣成分
1-b。大氣壓力
2. 簡單模型(第 3 章)
3. 平流層化學(第 9、10 章)
3 -a。化學動力學
3-b。平流層臭氧-查普曼機理
3-c。平流層臭氧-極性臭氧損失
4. 對流層化學(第 11,12,13,8 章)
4-a。對流層的氧化能力
4- b。CO 和 CH4 的氧化作用
4- c。臭氧的產生
4-d。 臭氧污染
4-e。氣溶膠和酸雨(第 8 章)
5. 地球化學循環(第 6 章)
6. 溫室效應(第 7 章)

大三

課程名稱

教 師

學分

內 容 介 紹

大氣動力學二(Atmospheric Dynamics (Ⅱ))

郭鴻基

3

課程開始,由大氣波動入手,了解方程式正模,以及大氣之應用,進而討論大氣的不穩度,然後將所學觀念應用於大氣環流與溼對流、熱帶氣象。最後以大氣數值模式為總結。由淺入深地介紹大氣動力,希望藉此能使學生瞭解影響大氣運動之主要物理因子,定性地探討各物理量的影響及作用外,並奠定學生日後從事更深入研究之基礎。
課程內容主要為:
(1) 大氣波動–線性化,正模,聲波,浮力波,慣性重力波,Kelvin 波,羅士比波,數值頻散波,地轉調節。
(2) 大氣不穩定度–條件不穩度,慣性不穩度,對稱不穩度,斜壓不穩度,正壓不穩度。
(3) 大氣環流–科學歷史,緯向平均環流,角動量,能量,水氣之收支平衡,Eulerian and Lagrangian circulation,不可加速理論。
(4) 溼對流與熱帶氣象:熱帶觀測簡介,颱風,颮線動力簡介。
(5) 數值模式:客觀分析,初始化,數值模式,可預報度,資料同化等觀念之簡介。

大氣物理化學(Atmospheric Physical Chemistry)

陳正平教授

3

主要內容包括:
1. 大氣凝態系統之介紹:氣溶膠;雲;微量化學物質對氣候的影響。
2. 化學熱力學:吉布氏自由能及化學位勢;雙(多)組份系統之化學平衡;雙(多)組份系統之相圖;同質、異質核化過程。
3. 大氣中液滴之熱力平衡:科勒曲線;潮解、脫水、及滯後現象;雲滴之活化。
4. 液態雲化學:化學反應與化學平衡;亨利氏平衡、水解;液態化學反應;氣/液界面之質量傳遞;雲滴混合之非線性問題。
5. 冰態雲化學:液/冰界面之質量傳遞;陷入作用;吸附作用;界面化學及相關問題。
6. 高雲之物理化學:溶質對冰晶成核之影響;極地平流層之雲與臭氧洞。
7. 大氣物理化學與大氣環境。

天氣學一(Synoptic Meteorology (Ⅰ))

楊明仁、陳維婷

2

(一) 緒論:
全球天氣監測、天氣、氣象要素、天氣圖和地圖、氣體狀態方程式、靜力平衡和其應用、熱力學第一定律、座標系和全導數
(二) 大氣靜力穩(定)度和其應用:
靜力穩定度概述、熱力圖、熱力圖分析應用實例、逸入作用之影響、溫度與降溫率之改變和逆溫層、氣團雷雨、穩定度和天氣現象
(三) 空氣之運動及其和氣壓場之關係:
氣壓分佈之型態辨識、氣壓場之運動學分析、準水平風場之運動學分析、風場和氣壓場之關係、系統隨高度之傾斜變化、實際風和非地轉風、地面摩擦力的影響
(四) 氣團、鋒面、颱風:
氣團、鋒面、颱風的特徵、鋒面之結構與伴隨的天氣現象、鋒生的運動學分析、伴隨鋒面之地面分析、颱風的之主環流與次環流、颱風伴隨的天氣現象
(五) 以衛星觀測、地面與高空分析探討影響台灣主要綜觀天氣型態,不同綜觀天氣型態下台灣局地降水與空汙特徵與相關過程

天氣學實習一(Lab. of Synoptic Meteorology (Ⅰ))

楊明仁、陳維婷

1

本課程之目的在使同學實際練習操作各種天氣資訊接收、顯示系統(尤其是WINS系統),並熟習如何利用所接收的天氣資訊和各類天氣圖(如地面天氣圖、高空天氣圖、探空圖、衛星雲圖、雷達圖等),進行診斷分析,探討天氣系統的形成、發展與運動;此外,並針對實際發生的天氣現象探討導致該天氣現象發生的物理原因。

天氣學二(Synoptic Meteorology (Ⅱ))

游政谷

2

(一) 溫帶氣旋:
溫帶氣旋簡介、由氣壓觀點和渦度觀點看旋生、旋生方程(Petterssen equation)、爆發性旋生、反氣旋、溫帶氣旋的雲雨特徵
(二) 流體動力方程在天氣分析上之應用:
準地轉近似與方程組、準地轉趨勢方程的應用、轉地轉 Omega 方程的應用、獲取空氣垂直速度之計算方法與觀測
(三) 熱帶氣旋:
熱帶氣旋簡介、成熟期的熱帶氣旋結構、熱帶氣旋的發展和運動、颱風環境下之地形降水
(四) 中尺度天氣系統(包含鋒面對流、颮線、中尺度對流系統等等)。   

天氣學實習二(Lab. of Synoptic Meteorology (Ⅱ))

游政谷

1

有關區域天氣現象和天氣預報部份探討。

氣候學 (Climatology)

黃彥婷

3

本課程探討地球氣候如何以及為何產生。我們不僅將介紹地球上每個地區的 典型天氣狀況,還將介紹氣候的統計數據在整個地球歷史上在地理上甚至在時間上如何變化以及為什麼變化 。為了了解氣候系統的工作原理,本課程討論了輻射傳遞,流體動力學和熱力學的概念, 重點是概述了對塑造和維持地表氣候至關重要的一些物理平衡 :能量平衡及其在氣候變化中的作用。控制溫度;水文循環及其在控制濕度和乾旱中的作用;角動量平衡及其在控制風中的作用。

This course explores how and why Earth’s climate comes about. We will not only introduce what a typical weather condition is over each region on Earth, but also how and why climate, statistic of weather, varies geographically and even temporally throughout the earth’s history. To understand how climate system works, this course discuss concepts of radiative transfer, fluid dynamics, and thermodynamics, with an emphasis of providing an overview of a few physical balances that are important for shaping and maintaining the surface climate: energy balance and its role in controlling temperatures; the hydrologic cycle and its role in controlling humidity and aridity; angular momentum balance and its role in controlling winds.

數值天氣預報(Numerical Weather Prediction)

楊明仁

3

Lecture Outline:
1. Numerical approximation, finite differencing
2. Accuracy, stability, and convergence
3. Time-differencing
4. Space-differencing
5. Combined time- and space-differencing
6. WRF model introduction and applications

生地化循環與氣候(Biogeochemistry and Climate)

洪惠敏

3

Biogeochemistry Overview
Origins, Chapter 2
Free Energy & Thermodynamics
The Atmosphere, Chapter 3
The Lithosphere, Chapter 4
Carbon Cycle of Terrestrial Ecosystems, Chapter 5
Biogeochemical Cycling on Land, Chapter 6
Biogeochemical in Freshwater, Wetlands and Lakes, Chapter 7
Rivers, Chapter 8
The Oceans, Chapter 9
The Global Water Cycle, Chapter 10
The Global Carbon Cycle, Chapter 11
The Global N and P Cycles, Chapter 12
The Global S Cycle, Chapter 13
週一, 02 五月 2022 07:34

大氣系博士班入學方式

(一)、本系碩士班研究生逕行修讀

1. 申請條件:
  (1) 碩士班修業1年以上,學業成績總平均排名在該系人數前三分之一以內。
  (2) 經肄業系所或相關系所教授二人以上推薦具研究潛力者。
  (3) 須繳交研究成果或研究計畫書。

2. 申請手續:
申請逕行修讀博士學位之研究生,第一學期應於七月二十日至七月三十一日,第二學期應於一月二十日至三十一日,至教務處研教組索取申請書,並經承辦人員查註名次後,併同碩士班修業一年以上之歷年成績表一份、教授推薦書二封以上,以及研究成果或研究計畫書一份至助教室提出申請,以便另安排面試審查。

(二)考試入學

1. 報考資格:(依教育部母法規定)
  (1) 獲有大氣科學、大氣物理、氣象系所之碩士學位者。
  (2) 獲有其他相關系所之碩士學位、經系主任核可者。

2. 報名時間:每年4月學校初開始發售簡章,詳細報名日期請見當年度簡章說明。

3. 考試項目:
  (1) 書面審查:就所繳資料加以審查,占總成績50﹪。
  (2) 口試:書面審查成績達70分以上者始得參加,占總成績50﹪。

(三)本系大學部逕行修讀

1. 申請條件:
  (1) 修業期間學業成績總平均排名在該系、所、學位學程全班(組)人數前三分之一以內。
  (2) 經肄業系所或相關系所教授二人以上推薦具研究潛力者。
  (3) 須繳交研究成果或研究計畫書,修過學士論文者可優先考慮。
  (4) 須於當學年度取得學士學位,並於次學年度就讀博士班,不得保留入學資格。

2. 申請手續:
申請逕行修讀博士學位之學生,須檢具下列各件資料,於本校規定之申請期間內,向本所提出申請。
  (1) 逕行修讀博士學位申請書一份。
  (2) 學士班歷年成績表一份。
  (3) 教授二人以上推薦書。
  (4) 研究計畫書一份。

週一, 02 五月 2022 07:34

大氣系碩士班入學方式

(一)、甄試入學

1. 報考資格:
    (1) 本系畢業(含應屆)生可直接報考,其他科系限制請參考招生簡章。

2. 報名時間:每年9月下旬開始發售簡章,詳細報名日期請見當年度簡章說明。

3. 甄試項目:
    (1) 書面審查:就所繳資料加以審查,占總成績50﹪。
    (2) 口試:書面審查成績達70分且排名前20名參加,占總成績50﹪。

(二)、考試入學

1. 報考資格:本系畢業(含應屆)生可直接報考,其他科系限制請參考招生簡章。

2. 報名時間:每年11月下旬開始發售簡章,詳細報名日期請見當年度簡章說明。

3. 考試項目:113學年起採碩士班入學考試新制(2024年2月適用),說明如下:

(1)甲組考試項目由『筆試100%』改為『審查30%+口試70%』
         乙組考試項目由『筆試70%+口試30%』改為『審查30%+口試70%』

(2)新制簡章初稿(簡章格式依2023年11月台大研教組公布為準)

考試項目

甲組(招生名額:7)

乙組(招生名額:1)

審查項目

(佔分30%)

一、學位證書或學生證

二、歷年成績單

三、名次證明書

四、1000字內與大氣領域相關之大學修課歷程報告

五、1000字內就讀計畫(1.大氣領域有興趣的方向 2.研究所就學及生涯規畫)

六、大氣領域相關之實習經歷或課外活動及其他有利審查資料(如專題研究報告、參賽得獎資料等,此項非必要)

 

一、學位證書或學生證

二、歷年成績單

三、名次證明書

四、1000字內與大氣或理工領域相關之大學修課歷程報告

五、1000字內就讀計畫(1.大氣領域有興趣的方向 2.研究所就學及生涯規畫)

六、大氣或理工領域相關之實習經歷或課外活動及其他有利審查資料(如專題研究報告、參賽得獎資料等,此項非必要)

 

口試

(佔分70%)

參加資格:審查成績達70分(含)且總分排名前14名

時間地點依簡章規定

參加資格:審查成績達70分(含)且總分排名前2名

時間地點依簡章規定

相關規定

口試成績未達60分者,不予錄取

口試成績未達60分者,不予錄取

  

(3)如有任何相關考試變動疑問,請聯繫林明昌助教(02-33663923,Email住址會使用灌水程式保護機制。你需要啟動Javascript才能觀看它

週一, 02 五月 2022 07:33

大氣系大學部入學方式

一、個人申請入學

個人申請入學為 4~5 月間辦理,考生須參加大學入學考試中心學科能力測驗,本系113學年度國文、英文、數學A、自然採均標。以國文、英文、數學A和自然科總和篩選招生人數 6 倍率+數學A及自然總和3倍率之考生參與第二階段指定項目甄試。第二階段再經由書面資料審查(25%)及筆試(25%),與學科能力測驗成績(50%)計算後,錄取新生入學。

113學年個人申請名額:20名113台大大氣個人申請入學簡章:連結

二、繁星推薦

所屬學群 : 第二類學群。
檢定科目及標準 :數學A頂標,自然科頂標。
分發比序項目 :1.在校學業成績全校排名百分比、2.學測國文、英文、數學、自然之級分總和、3.學測自然級分、4.學測數學級分、5.學測英文級分、6.地球科學學業總平均成績全校排名百分比、7.物理學業總平均成績全校排名百分比。

113學年繁星推薦名額: 3名

三、分發入學

學生參加七月舉辦之大學入學考試中心分科測驗考試,應考數學甲、物理、化學等三科目各加重25%,再加計學測之英文及國文兩科之總成績錄取新生。

113學年分發入學名額:11名

四、特殊人才甄選入學(火星人)

每年11月辦理,台大簡章及報名網址:連結

113學年特殊人才甄選入學名額:1名

五、以奧林匹亞及國際科展成績優異資格入學

比照教育部『參加國際數理學科奧林匹亞競賽及國際科學展覽成績優良學生升學優待辦法』辦理(法規連結

六、轉學生

台大統一辦理,每年七月份進行考試(轉學考網址

週一, 02 五月 2022 07:00

學生出路

本系提供相當開放的學習領域,並鼓勵學生多方面發展,以期培育兼具多重才能的全方位學生,因此學生的就業方向相當廣泛,如:

氣象專業研究領域:國內外氣象、地球系統科學等知名研究機構

氣象專業服務領域:中央氣象局,民航局氣象中心,軍方氣象單位,電視台幕前氣象 播報與幕後製作。

(氣象)資訊整合服務:電腦資訊公司。

環境相關領域:環保署、民營環境顧問公司。

地科教育:中學地球科學教師。

其他:台電等公營機構、航空公司、各民營機構等。

週一, 02 五月 2022 07:00

目標特色

大氣科學是一門兼容理論與應用的科學,課程內容首重於物理、數學及資訊科學的基礎 訓練,與它們在大氣中的應用。本系課程內容依學生的興趣及未來發展可分為天氣動力、氣候系統、大氣環境、大氣觀測及地球科學教育等五大領域。充分的課程彈性,使得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多方學習探索,除可修習上述五大領域之外,亦可修習教育學程、地球科學學程,或選修輔系、雙學位等。 本系最低畢業學分為128學分,其中部定共同必修科目18學分,通識課程12學分, 本系自訂必修科目71學分,本系自訂必選科目10學分;之外,尚有至少17學分由同學自行選擇,提供相當開放的學習發展空間,以期培育兼具多重才能的學生。

本系是培育大氣科學專業人才的搖籃,同時著重地球科學、電腦資訊等相關領域的發展,為國內大氣研究機構中的佼佼者。本系之畢業生除繼續進修外,很多到中央氣象局、民航局等氣象單位服務,並貢獻所長,成為其工作崗位之主力。亦有許多畢業生在不同類型之顧問公司從事相關的氣象、資訊或環保工作,確實做到學以致用的成效。為因應目前科技發展中各學門整合的趨勢,本系的教育遠景在於朝向培育具有宏觀視野的人才。我們期盼本系所培育之學生,除具備大氣科學專業知識外,並能對整個環境及地球系統有深刻的瞭解,為人類永續發展及未知世界開創新局面。

週一, 02 五月 2022 06:59

系所簡介

大氣科學系之創始,可回溯至民國三十五年十二月於農藝系設置之「氣象研究室」。爾後,於民國四十四年八月,理學院成立地理學系,分設地理組與氣象組,後者即為本系之前身。在前系主任亢玉瑾教授的努力下,氣象組於民國六十一年七月獨立成為大氣科學系。

創系對本系日後的影響有二:第一,每年學生人數頓時從個位數增至30~40名,為國內大氣科學的日後發展注入一股生力軍;第二,前後數年之間,多位在美國接受完整的現代大氣科學訓練的學者陸續返國加入教授陣容。

大氣科學系的研究及教學方向,也從過去的傳統氣象學,拓廣為以天氣學、大氣動力學、數值天氣預報及空氣污染為重點;影響所及,不但大幅拓展了大氣科學教育的視野,也間接刺激了國內大氣科學研究的現代化。

創系之後的十年屬於緩慢成長的階段,教師陣容並無太明顯變化;直到民國七十一年大氣科學研究所成立之後,教師名額增加,本系再度進入快速擴張的階段。民國七十年代,台灣經濟快速起飛,教學及研究環境均有長足的改善,中央氣象局業務也邁向現代化、電腦化的階段。這些因素吸引了將近十位學者返國加入教師陣容。同時,本系教師在國內大氣科學界的影響也日漸明顯;例如,蔡清彥等數位教授全力協助中央氣象局發展數值天氣預報系統,參與國內氣象預報業務現代化的工作。民國七十六年,針對產生豪雨的中尺度現象而設計的台灣地區中尺度氣象實驗計劃(TAMEX),由本系陳泰然教授主持,在全系教師和氣象界的全力投入之下 順利完成。

民國七十六年七月研究所博士班成立,本系終於得以提供由大學部到博士班的完整大氣科學教育訓練。此外,由於大氣環境領域之研究日漸受到重視,本系於民國七十八年將研究所碩士班分設為甲、乙二組,其中甲組主修大氣科學,乙組主修大氣環境;增設乙組除了可加強本系對於大氣環境領域之研究外,亦可提供非本科系大學畢業生另一繼續進修之管道,於九十一年再將碩士班之分組改為大氣科學系畢業者報考之甲組,及非大氣科學系畢業者報考之乙組。近年來,本系的教學與研究在軟、硬體方面皆有長足的進展。目前,本系專任教師有十七名(其中一位為合聘),博士班學生有二十五名,碩士班學生有四十四名,大學部學生約一百四十五名,是國內培養大氣科學人材的重鎮。

年 代 重 要 記 事
民國35年 農藝系設置「氣象研究室」
民國44年 理學院成立地理學系,分設地理組與氣象組
民國61年 獨立成為大氣科學系
民國71年 成立研究所碩士班
民國76年 成立研究所博士班
民國78年 碩士班分設甲組(大氣科學組)及乙組(大氣環境組)。
民國91年 碩士班將原有分組改為甲組(大氣科學系報考)及乙組(非大氣科學系報考)。

歷任系主任

亢玉瑾 周根泉 蔡清彥 陳泰然 林 和 柯文雄 李清勝
61~65 65~70 70~77 77~80 80~82 82~85 85~88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周仲島 許晃雄 陳正平 吳俊傑 林依依 林博雄  游政谷
88~91 91~94 94~97 97~103 103~106 106~110 110~ 

歷年系慶出版書籍

  1. 臺灣大學理學院大氣科學系六十週年系慶 《風雲際會-臺大大氣系友的故事》
週一, 02 五月 2022 06:58

地理位置

本系位於台大校總區舟山路旁管理學院大樓對面,擁有典雅的建築、幽靜的環境與寬闊的視野。紅白相間高大的測風鐵塔,青翠寬廣的觀測坪,以及聳立屋頂的探空儀圓型天線,均為本系特有的環境景觀。
本系現有A、B 及C館三棟建築,

A館為日據時代留下來的舊館,

B館為民國64年所建造,C館為原子能委員會大樓的第二、三層。目前A館主要規劃為實驗室;B館為教師研究室及教室;

C館的二樓有圖書室及電腦室,C館三樓則為系學會辦公室、研究所學生的研究室與教室所在,此外設有自修室、研討室,提供學生課餘研究讀書,讓學生們有溫馨舒適的學習環境。

第 54 頁,共 54 頁